當年看高佃勳的"螢火蟲之墓",沒有流淚的同學麻煩舉一下手....
我先招了,雖然亞特蘭放映廳裡的黑暗,約略聽得到鄰座四下的啜泣聲,但我就是沒辦法哪麼融入劇情,總覺得這種催淚型的電影語言,不容易讓我有共鳴。

一個故事寫得太悽慘,就得靠位好導演來鋪排,原作者野阪昭如後來有強調,這是部半自傳體的小說,自己的妹妹並沒有在貧病中死去,戰火下成長的真實過程,也不如文字間的悽慘。但這都不是重點,而是這部動畫電影的講故事方式,不是能夠讓我感動的那種類型,覺得太過淒風苦雨,反而感動不起來。

三十幾年前,韓國也有部類似的傷痕自傳小說,在台灣洛陽紙貴不打緊,拍成電影"李潤福的天空",更是萬人空巷擠爆電影院,當時年幼,有沒有在戲院飆淚已經不復記憶了,但是對小說裡,主人翁啃樹根充飢的情節,印象還很深刻,因為老師都會強調,你們這一代沒經過戰爭已經夠幸福的了,飯菜要給我吃得一乾二淨,不然就學李潤福啃樹根去。現在想想,韓國偶像影響台灣民眾思維,裴帥Rain之輩應該只算小老弟。

火垂之墓現在有個真人演出版,紀念終戰六十週年的日本電視長片,片尾播放中亞戰亂地區孩童的系列照片,手持AK47臉上卻滿溢稚氣,張力十足令人省思的影像。上一代日本人挑起戰火,罪惡不應該由這一代的日本人來承擔,就跟老爸欠下的債,不該跟兒女催討一樣,但是老爸欠下債務的原因,兒女應該終生謹記避免重蹈覆轍。讓世人淪入戰火的當權者,永遠是歷史上的豬頭。

克林伊斯威特拍的新片剛殺青,"Flag of Our Fathers",講二戰硫磺島上血肉橫飛,攻堅士兵插上星條旗那張經典照片背後的故事。擎旗勇士只有三位活著回到美國本土,被軍方當成活雷鋒送到各大都市講古振奮人心,但是戰後卻被政府當成用過的文宣品一樣遺棄。我聽了有點擔心,會不會跟克導的上一部電影"百萬寶貝"一樣悲情呢?要不是那位演女拳擊手的希拉蕊史旺,表現實在傑出,這種強行催淚,悽慘又悽慘的負面勵志片,我實在是看不完。(那位女演員到底跟麥特戴蒙有沒有血緣關係?怎麼五官神情這麼像呢?...:D)

聽說克導這次拍硫磺島戰役,搞上癮欲罷不能,覺得應該平衡美日雙方的感受,緊接著開拍"Lamps Before the Wind",講日本那邊對硫磺島戰役的感受,直覺覺得這會是個"未映先轟動的電影組曲"。別忘了島上兩萬多名日軍,戰敗被生擒的只剩一千多人,"It doesn't matter who is right in the war, but who is left after the war."

烽火連天之下的生命之歌,總是格外地令人動容。
只要導演別想刻意去擠眼淚就成了。

"百萬寶貝"成為負面勵志片的理由:
因為影片教人要自甘平凡,否則下場就是如片尾般淒慘。
真人演出的<<火垂之墓>>官方網站:
熟女菜菜子飾演一個為求生存可以變成惡伯母的新角色,
把原來就淒慘的悲劇再讓它慘一點。(可以再欠扁一點沒關係)
譯名:
在日本文化中,螢火蟲象徵著人的靈魂。民間故事裡,靈魂常被描述為一顆漂浮、搖曳的火球,而以螢火蟲與之相比。(摘自微基百科)
另外一個解釋是,以火海中密集轟炸落下的炸彈為象徵,所以原文片名並沒有使用"螢"這麼單純的字樣。中文翻譯成"螢火蟲之墓",或是直譯成"火垂蟲之墓",感覺好像太小兒科,像是和風悲情童話的書名。我這個怪Ka覺得只要"火垂之墓"四個字就夠了,簡潔有力,讀來深沉打入人心。
硫磺島之役:
參與這場戰役的,是一群平均只有18到20歲的年輕人。美軍一定要佔領這座小島,才能順利挺進日本,而日本也深諳其中的重要性,也傾全力阻止美國攻佔。雙方在1945年2月18日清晨,在硫磺島展開決戰。鏖戰36天之後,美軍終於勝利。但代價十分慘烈,共有近7000名美軍陣亡,2萬多人受傷,其中陸戰隊28軍團H連的傷亡率達82%,該連登陸時有246人,只有43人存活;日軍的損傷更可觀,達2 萬2千名士兵。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,有不少人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,才相信自己真的活下來了。(摘自蕃薯網.記者吳光中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ho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