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稻草人
我不曉得人類從多久以前,開始使用稻草人來驅鳥保護收成,雖然經常看到一付破敗廢物相的稻草人,但想必這種設計是有用的,否則應該早就被淘汰了吧,只能充當店家攬客、呼喚鄉愁用的立體招牌而已。
現在的簡陋稻草人,雖然已經能夠利稼檣、豐五穀了,但總還是有尚待改進之處,不然我不會屢次看到,守在田裡來回趕鳥的老農。如果十幾年後的工業條件,能夠把自主思考/遠距遙測的機械裝置推進民生市場,讓產製門檻跟著成本一起逐年壓低,更複雜精密的巧工技藝得以引進庶民生活,也許那時候的農家,對付這種「來自天空的威脅」,就可以有更積極的因應對策了,我說的是,主動防禦式的稻草人。
十幾年前,像我這種升斗小民,總以為衛星應用跟機器人服務是遙遠的科幻場景,結果現在,我自己出門都靠GPS衛星找地圖,同事家裡有台「會害怕樓梯」的自動吸塵器。時代變化得都比想像還要快,近年日韓電子機械/汽車大廠,不斷推出炫耀研發實力的靈巧機器人,每回看到短片裡,舞蹈、行進、上下樓梯跟真人一模一樣的無生命機械,肢體動作逼真到讓人毛骨悚然的表演,觀後感就是,機器人進入民眾家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。
主動防禦式的稻草人,跟現行的「破爛拼裝貨」相較,顯然不需要太複雜的思考,只要可以判別鳥群數量方位,能夠處理移動所需要的模糊邏輯跟行動執行,趕鳥就夠用了。至於要不要讓它發出驅蟲的音波、甚或對鳥群動粗武力驅離,這算另外一類的問題了:人類希望它主動到甚麼程度?像個田中移動的微型對空砲陣地嗎?當機或出錯的時候,它會造成甚麼樣的威脅?除了反制蟲患鳥禍之外,距離「無生命自耕農」的詭譎世界還有多遠?
不過這類問題,只有在產品的取得成本,能夠低到讓尋常農家能夠採用,或者在追求永續農地的潮流(法令/民意)推波助瀾下,才值得去探究。單純就一個「類人形」的巡田自主移動裝置來講,跟「會害怕樓梯」的自動吸塵器智商相近就可以了。對高度的恐懼,就用演算法去評估平坦的可行路徑,對鳥群的憎恨,就讓迴圈不停地排除例外困難,不懈怠地追逐趕鳥。
我有留意到,自己隨手敲出鍵盤的,是用「恐懼」跟「憎恨」這樣的字眼。這大概是源自於,意識中對稻草人這種田園意符的擬人情感吧?對無生命標的所虛擬出來的「人工情感」。
虛擬出來的人工智慧,是要讓稻草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感覺、推理、然後行動。發展方向像條不歸路的陌生入口,沒辦法開倒車,路的盡頭也遠在視野之外。
從過去二十年的足跡來預測前面的疆界,大概可以這樣猜,智能迅速累進可以仰仗群組運算(成員協力)與連線資料庫(分享智識),與連網伺服器崛起取代大型中央主機的歷史一樣,這二十年來的人類網絡智能累積,遠遠超越過去的兩千年。我們很難現在就做結論,說稻草人不會在引進人工智慧之後,於人類察覺之前,快速擁有自主情緒感知的世代演化。也就是說,當稻草人已經有情緒困擾時,有可能我們還不知道。
假設,稻草人CPU暫存器的寬度及數量,足以儲存最有效率的戰績/成就感(最光榮的日子),指令就有機會可以排序比對,心血落空的乖離紀錄/挫折(最黯淡的時刻),藉由學習觀察模組的輔助,獨特的個案有可能會推演出某些,分析起來合理但就是不再單純的行為。
我可不希望,將來的稻草人淪落到這個田地。到還寧可它跟現在,跟過去數不盡的年頭一樣,夠破爛夠樸拙,不要太像人,不需要懂得「趕鳥最佳化」是什麼樣的工作目標。
講個例外,在夜涼如水的寂寞秋夜,稻草人懂得溜到隔壁田裡去互相取暖依偎,這點我還能認同。
◎自耕農
「無生命自耕農」是幾年前當遊魂,騎機車四處晃蕩時,隨風灌進腦子裡的胡思亂想,對於未來的晦暗藍圖。
我曾聽到老農夫自嘲,種田的人都是有身無命,跟稻草人一樣,傻傻釘在田裡不會走,一輩子翻不了身。為了不想讓後代跟著沒出息,就要給小孩去城裡補習念書,要讓年輕人外出離鄉發展打拼。
公元2057年,台灣農村人口經過長期老化與外移,原有的行政區及建置,面臨重新整併劃分的需要。台灣東西南北各都市,藉由高速公眾運輸系統連結,合併成「一日生活圈」的大型都會網。全國土地朝兩個極端發展,不是人煙稠密的城市網,就是閒置盡蕪的鄉間,而後者是一般受薪家庭無法謀生、落籍的地區。鄉間生活機能衰退到,不足以吸引長久居住於都會網的人口回流,差距逐年拉大,鄉鎮村庄等昔日都市外圍衛星聚落,被持續擴張的都會版圖吞噬,或著因為住民移棲而消失。
於是都市網絡之間,凋敝的人口極低密度地帶,只剩下財團有能力跟意願搜購經營,將符合觀光條件之地開發成休閒產業。而原有的農漁牧業,在歷經全球化競爭汰弱留強之後,由具備產銷整合實力的大型企業佈署機器人接手運作。至此,獨立農家瀕臨消失,自耕農已經有了新的定義:「自動耕作的機器農夫」。
「美麗新世界」悄悄地來臨。
我不曉得人類從多久以前,開始使用稻草人來驅鳥保護收成,雖然經常看到一付破敗廢物相的稻草人,但想必這種設計是有用的,否則應該早就被淘汰了吧,只能充當店家攬客、呼喚鄉愁用的立體招牌而已。
現在的簡陋稻草人,雖然已經能夠利稼檣、豐五穀了,但總還是有尚待改進之處,不然我不會屢次看到,守在田裡來回趕鳥的老農。如果十幾年後的工業條件,能夠把自主思考/遠距遙測的機械裝置推進民生市場,讓產製門檻跟著成本一起逐年壓低,更複雜精密的巧工技藝得以引進庶民生活,也許那時候的農家,對付這種「來自天空的威脅」,就可以有更積極的因應對策了,我說的是,主動防禦式的稻草人。
十幾年前,像我這種升斗小民,總以為衛星應用跟機器人服務是遙遠的科幻場景,結果現在,我自己出門都靠GPS衛星找地圖,同事家裡有台「會害怕樓梯」的自動吸塵器。時代變化得都比想像還要快,近年日韓電子機械/汽車大廠,不斷推出炫耀研發實力的靈巧機器人,每回看到短片裡,舞蹈、行進、上下樓梯跟真人一模一樣的無生命機械,肢體動作逼真到讓人毛骨悚然的表演,觀後感就是,機器人進入民眾家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。
主動防禦式的稻草人,跟現行的「破爛拼裝貨」相較,顯然不需要太複雜的思考,只要可以判別鳥群數量方位,能夠處理移動所需要的模糊邏輯跟行動執行,趕鳥就夠用了。至於要不要讓它發出驅蟲的音波、甚或對鳥群動粗武力驅離,這算另外一類的問題了:人類希望它主動到甚麼程度?像個田中移動的微型對空砲陣地嗎?當機或出錯的時候,它會造成甚麼樣的威脅?除了反制蟲患鳥禍之外,距離「無生命自耕農」的詭譎世界還有多遠?
不過這類問題,只有在產品的取得成本,能夠低到讓尋常農家能夠採用,或者在追求永續農地的潮流(法令/民意)推波助瀾下,才值得去探究。單純就一個「類人形」的巡田自主移動裝置來講,跟「會害怕樓梯」的自動吸塵器智商相近就可以了。對高度的恐懼,就用演算法去評估平坦的可行路徑,對鳥群的憎恨,就讓迴圈不停地排除例外困難,不懈怠地追逐趕鳥。
我有留意到,自己隨手敲出鍵盤的,是用「恐懼」跟「憎恨」這樣的字眼。這大概是源自於,意識中對稻草人這種田園意符的擬人情感吧?對無生命標的所虛擬出來的「人工情感」。
虛擬出來的人工智慧,是要讓稻草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感覺、推理、然後行動。發展方向像條不歸路的陌生入口,沒辦法開倒車,路的盡頭也遠在視野之外。
從過去二十年的足跡來預測前面的疆界,大概可以這樣猜,智能迅速累進可以仰仗群組運算(成員協力)與連線資料庫(分享智識),與連網伺服器崛起取代大型中央主機的歷史一樣,這二十年來的人類網絡智能累積,遠遠超越過去的兩千年。我們很難現在就做結論,說稻草人不會在引進人工智慧之後,於人類察覺之前,快速擁有自主情緒感知的世代演化。也就是說,當稻草人已經有情緒困擾時,有可能我們還不知道。
假設,稻草人CPU暫存器的寬度及數量,足以儲存最有效率的戰績/成就感(最光榮的日子),指令就有機會可以排序比對,心血落空的乖離紀錄/挫折(最黯淡的時刻),藉由學習觀察模組的輔助,獨特的個案有可能會推演出某些,分析起來合理但就是不再單純的行為。
我可不希望,將來的稻草人淪落到這個田地。到還寧可它跟現在,跟過去數不盡的年頭一樣,夠破爛夠樸拙,不要太像人,不需要懂得「趕鳥最佳化」是什麼樣的工作目標。
講個例外,在夜涼如水的寂寞秋夜,稻草人懂得溜到隔壁田裡去互相取暖依偎,這點我還能認同。
◎自耕農
「無生命自耕農」是幾年前當遊魂,騎機車四處晃蕩時,隨風灌進腦子裡的胡思亂想,對於未來的晦暗藍圖。
我曾聽到老農夫自嘲,種田的人都是有身無命,跟稻草人一樣,傻傻釘在田裡不會走,一輩子翻不了身。為了不想讓後代跟著沒出息,就要給小孩去城裡補習念書,要讓年輕人外出離鄉發展打拼。
公元2057年,台灣農村人口經過長期老化與外移,原有的行政區及建置,面臨重新整併劃分的需要。台灣東西南北各都市,藉由高速公眾運輸系統連結,合併成「一日生活圈」的大型都會網。全國土地朝兩個極端發展,不是人煙稠密的城市網,就是閒置盡蕪的鄉間,而後者是一般受薪家庭無法謀生、落籍的地區。鄉間生活機能衰退到,不足以吸引長久居住於都會網的人口回流,差距逐年拉大,鄉鎮村庄等昔日都市外圍衛星聚落,被持續擴張的都會版圖吞噬,或著因為住民移棲而消失。
於是都市網絡之間,凋敝的人口極低密度地帶,只剩下財團有能力跟意願搜購經營,將符合觀光條件之地開發成休閒產業。而原有的農漁牧業,在歷經全球化競爭汰弱留強之後,由具備產銷整合實力的大型企業佈署機器人接手運作。至此,獨立農家瀕臨消失,自耕農已經有了新的定義:「自動耕作的機器農夫」。
「美麗新世界」悄悄地來臨。
2006.台中.大肚 |
---|
2007.彰化.埔心 |
2007.彰化.田尾 |
2007.彰化.埔鹽 |
2007.彰化.大村 |
2007.彰化.埔鹽 |
2007.台中.大肚 |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